爱聚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八十年代小女工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40

分卷阅读40

    时间还早半个小时呢。

早上他睡得迷糊时被自己爱人推醒了,说刚才做早饭模糊看到厂长出门了,她还趴在窗户看仔细看了看,确定了以后赶紧把赵科长叫起来了。顶头上司都出去了,你好意思睡懒觉吗。、

赵科长急忙穿好衣服,提起行李就跟着去了。

接着董明月小周也随着出去了,他们都住在厂里的家属楼里,一点风吹草动都知道。

还好吴锦生还记得等他们,没有自己一个人先去火车站,先去厂里拿装着五金配件的行李袋。

杨晓卉坐着和小周聊天,小周嘴巴还挺严实,没从他嘴里得知领导们更多消息,他只隐晦的跟她说,吴厂长人很好,赵科长也还好,只是要注意一下董明月。

听到这里杨晓卉瞬间精神了,正要问他董明月哪里需要注意了,就看见小周站起来朝前走,原来是吴锦生他们回来了。

她也连忙过去,跟领导们说打招呼,顺便解释了一下迟到的原因。吴锦生很随和,并没有因为她没早到说什么,还说如果哪里不适应的地方,直接找小周。赵科长在厂长面前也不好随意发表意见,笑呵呵的好像很好相处的样子。

只有董明月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,不屑的撇撇嘴,还装作没看见她在打招呼背对着坐下。

她都没有搞明白自己哪里得罪她了,对待领导们如沐春风,对她就像寒冬腊月,那晚娘脸拉的老长。看她这样的态度,杨晓卉也不会热脸贴冷屁股,找了个空位坐下来等着火车进站。

等了二十分钟火车进站了,杨晓卉看着地上的大包小包,伸着手意思意思帮着提,她想就算自己要提,这三个大老爷们应该也不会让吧,毕竟她这样瘦弱,如果他们真的好意思让自己提,就装做提不动,那样他们也只能自己动手了。

没想到吴锦生弯腰提起行李袋,一手一个就朝检票口去了。赵科长当然不能落在后面,有样学样,提着两个行李袋跟在后边。到了董明月,她皱起的眉头都能夹死苍蝇了,咬了咬唇,提着自己的两个行李袋也跟过去了。

杨晓卉摸了摸下巴,看这种情形,也许这趟羊城之旅,也不会像她之前想的那么辛苦了,这对她来说可是件好事啊。

地上还剩着三个行李袋,一个是杨晓卉,其他两个应该是小周的,她和小周相视一笑,提起属于自己的那个行李袋跟着他去检票口了。

杨晓卉捏着火车票,找到了自己的车厢。这次出差的待遇很不错,小周买的是硬卧,不像杨一山当年出差的时候坐的硬坐,连着坐了三天,到家的那天身体都僵直了。

去广交会的都是厂领导,除了杨晓卉是真正的一线工人。机械厂在江州当地也算数的上的厂,和铁路这边关系是有一些的,所以能买的着卧铺,如今的卧铺不是以后有钱就能买到,要看关系硬不硬,不硬根本就买不着。小周买的硬卧是比一般卧铺条件要好,隔开的小车厢里面只有四个卧铺。

虽然是硬卧,杨晓卉表示还是满意的。去羊城要坐两天两夜,如果是硬座,下了火车她还能动吗。但是对于同车厢里的那一个人,她是一万个不满意。

因为董明月和她一个车厢,至于董明月看着杨晓卉心里也是非常不满。

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几乎不出远门,何况还要坐火车去的地方。所以能坐火车出远门的人很少,除非赶上大学开学和过年时期,火车上人都不多。

小周心细,买了两张一个车厢的票,让两个女同志一个小车厢,其他人在另一个小车厢,免得她们不自在。

他不会想到一片苦心为着着想的两个女同志现在跟吃了苍蝇一样,脸色都不好看,也不领他的情。

后面的两天时间里面,杨晓卉和董明月两个各自看不顺眼的人独享了这个小车厢。

杨晓卉的卧铺在上铺,她拎着行李袋爬上去想躺一会儿,反正在火车上也没事情做,总不能和董明月大眼对小眼吧,那还不如躺躺。

董明月的卧铺是在她下面,见她上去了,提着行李做到对面的卧铺上,想着现在空着也是空着,她就先用着,等下几站有人上来了,再给让座。

小算盘打的溜溜转,她就是不想和杨晓卉一个车厢,已经一个车厢没法了,也不能一张上下床,这是她最后的坚持了。

第30章

杨晓卉自问和董明月无冤无仇,以前在厂里也没见过她,她为什么这么讨厌自己呢,她想破脑子也想不明白,既然想不明白,那索性就不想了,蜷缩身子躺在床铺上就这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。

至于董明月为什么这么讨厌她,其实是有原因的。

董明月的爸妈是江城中层领导干部,说大不大,说小也并不小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,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,她还有一个亲大伯在省城里做小领导,在省城那边也许说不上什么话,但放在江城那大小也是官啊。

这让她在大院那片可谓是鹤立鸡群啊,出尽了风头。是有比她爸妈职位高的,但也没有比她大伯在省城的级别高啊,再加上大伯没有女儿,特别疼爱她,省城里面有什么时新的东西买了寄回来给她。

虽然长得说不上特别出挑,被这些时髦的衣物化妆品一衬,那也是顶漂亮的姑娘,经常受到别人的交口称赞,至于这赞美有多少水分,有多少是看在大伯的颜面上,她才懒的管。

这样一个天之骄女本来是奔着政府单位去的,想和父辈一样在政坛上施展拳脚。那年她高中毕业,她大伯给她弄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,就等她毕业回来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帮扶着,谁要做手脚欺负她也要看看背后站着谁。

计划赶不上变化,正好赶上上山下乡闹的最凶的时候,很多家庭有抵抗情绪,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乡下受罪,有几个好斗的家长和孩子甚至冲到政府单位里闹了一厂,惊动了保安科,后来他们配合着警察是把这些人抓进牢里改造了,可是引起的后果很恶劣的。

在当时的情形下,他们如果安排自家女儿去上了大学,被有心人信捅出来,凭什么领导干部家的孩子不仅不用去当知青,还能去上大学,这不是捅了马蜂窝了吗,这要是让那些送孩子下乡的家庭知道了,还不得一窝蜂的过来闹吗。

毕竟这事是他们理亏,她家里还有一个弟弟,论理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才不用送去乡下当知青,大院里面也有家里几个孩子,或多或少的送了一两个孩子去乡下了。她能待在城里,也是凭着省城的大伯出了力,江州实在太小了,市里的领导们很多时候需要仰仗省城的大伯,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,默认她留下。

默认是默认,要是被人捅出来,他们可不会背后帮忙遮掩,